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坐骨神經痛 (Sciatic Pain)

甚麼是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是由第四至第五節腰椎神經組合及第一至第三節骶骨神經組合而成的神經束,而因這部份的脊椎關節功能失調而引起神經束及血管受壓的痛楚,麻痺及肌肉痿縮都稱為坐骨神經痛。
脊骨移位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毛病,但其後果可以令椎間神經孔道變形及收窄,使神經根或神經線受壓,產生坐骨神經麻痛現象。


椎間盤突出是因內面的「核質」及外面的「外環」因不當的外力或自身退化而造成突出。繼而壓迫到神經根,造成手部的麻痛。由於椎間盤突出大多是壓迫一邊的神經,因此我們可以經由神經的檢查,追溯到底是那一節,那一邊出了問題。


病徵:
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患者在腰椎部旁有明顯的壓痛、鈍痛、灼痛、鑽痛、抽痛。通常始於臀部,再沿小腿後外側而放射至腳背和下肢麻木。受壓嚴重患者常有患側下肢麻木,亦可有局部皮膚感覺過敏、感覺遲鈍或感覺消失等。感覺異常區域與神經分佈區域一致,多限於小腿後外側和足部。有時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重。以及出現小腿外側感覺漸弱,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長力降低等。


若長久坐骨神經痛病情者,巨大突出物向後方壓迫馬尾神經時,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會陰部麻木與排便排尿無力。晚期還可出現雙下肢癱瘓、足下垂和下肢後外側與會陰部痛感覺消失;排便功能障礙,加劇時可出現大小便失禁。


導致:椎間盤突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或壓迫性骨折病史等等。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方法: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當然是先辨證論治,鑑別病理後再決定診治的方向。針推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療效不錯,患者的痛感很快會得到改善,但康復後要注意保健。方法包括:改善不良姿勢、久坐後要起身步行、定時按摩腰部、泡熱水浴、房事勿頻密、注意保暖及保持活動量,尤推介練習樁功,可促進氣和血的運行,坐骨神經痛患者的氣和血一般不太好。還有,要按個別需要服食溫腎補骨藥,如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和龜鹿二仙膠等。


此外,正確和恆常的功能鍛鍊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以下五招是有效的功能鍛鍊
  1. 左右擺腿:站立位,雙手扶牆,輪流向左右方向擺腿,擺動時足部不觸地面。
  2. 踏自行車運動:仰臥位,兩下肢像騎車般輪番踩踏,踩踏幅度可逐漸增加。
  3. 交替直腿上抬運動:仰臥位,輪流將在、右腿伸直後抬起,經常鍛煉可逐漸提高抬舉角度。
  4. 正坐舉腿:坐位,兩腿緊靠或夾上一本厚書,直膝,腳跟著地,手握凳邊,抬腿過臍,隨即放下。開始時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堅持鍛煉後患腿的抬高程度會逐漸增加。
  5. 平坐推腿:坐位,足跟著地,足尖蹺起,兩手平放大腿上,隨即向前彎腰,兩手同時推向足部。初練時兩手很難推到足部,堅持一段時間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脊柱側彎

什麼是脊柱側彎?
所謂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成C 形或 S 形,常見的側彎位置在胸椎和腰椎之間。脊椎側彎通常發生於青少年期,以女性居多,病發初期常不易察覺。患者沒異樣感覺,只當脊骨彎曲至較嚴重程度時,才會影響到其外觀及出現其他問題,患者才會察覺,根據香港政府衛生署數字顯示,2005年有16.7%中學生患有脊柱側彎,較99/00 年度上升逾 7 個百分點;其中以中學女生情況較嚴重,比例由11.6%大升至19.5%,即約 5名女生有一名患該病,約為男性的 6倍。

脊柱側彎的成因
脊柱側彎並沒有明確的病發原因,只知是由於脊骨發展不平衡與兩邊脊骨肌肉發展不對稱所致:則發育期階段,肌肉的生長速度,與關節骨骼的生長速度協調不一,因而出現脊柱側向一邊的情況。而因為女性的發育速度較快,所以在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中,以女性患者較多。


醫學上估計,先天性脊柱側彎成因,可能有遺傳因素,另外,若患上扁平足或長短腳,也可由於生物力學的改變,誘發脊柱側彎的產生。若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仍處於發育年齡,惡化機會較成人高,側彎情況甚至有每年增加510度的快速發展。成人脊柱側彎症,多是由青少年時期輕微的脊柱側彎加上後天因素所引致或深化而來;脊柱的退化及骨質密度降低亦會造成成人脊柱側彎症。後天因素包括:
  • 單邊性工作:習慣單邊背手袋、單邊提取重物如公事包等。
  • 運動創傷:因運動造成創傷,令軟組織受傷或令關節移位。
  • 日常姿勢:日常生活姿勢不正確令軟組織勞損或令關節錯位。
  • 睡眠環境:床褥和枕頭的軟硬度不適合、又或俯睡的睡姿都是成因。
  • 身體因素:體內器官出現發炎或腫瘤,身體因想避開這位置而側埋一邊。

脊柱側彎的影響
脊柱側彎患者的肌肉平衡會較差,因為脊骨側向一邊,左右兩邊的軟組織所受的壓力不一,平時進行任何動作、活動,受力程度都會造成不平衡的情況。而由於邊關節及軟組織受力不一,退化速率亦相對不同,脊椎側彎的一邊,受力會較大,關節會加促退化,特別容易有產生骨刺、磨蝕關節、軟組織勞損等情況。嚴重的脊柱側彎有機會影響胸廓,使肋骨無法如常擴張,致令胸腔變小,影響心肺功能、呼吸及血液循環,心肺功能的衰竭更有機會致命。嚴重的脊柱側彎會影響外觀,有機會引起心理問題。脊柱側彎有機會引發身體的連鎖痛症,例如肩頸痛、腰背痛、膝痛、足痛手腳麻痺等。

脊柱側彎的治療
脊柱側彎幅度越少,矯正機會愈大,但若脊骨處於不正確狀態愈久,附近的肌肉、軟組織、韌帶、筋腱都會受到影響,減低治療效果。大約70-80%病人於治療後都可改善側彎情況。有時肌肉收緊,都可能會造成輕微側彎的情況,所以5-10度的側彎,一般都不當是病態性側彎,只需注意日常生活姿勢,保持適量運動即可。但側彎情況在10度或以上,就必須正視。嚴重的脊柱側彎情況,可能需要長時間佩帶矯型腰封;嚴重至50度甚至以上者,甚至可能需要接受矯形手術,植入金屬支架以固定脊柱正確位置。

脊柱側彎治療原則:
  • 軟組織治療
  • 矯正關節
  • 矯正日常不良姿勢
  • 適當運動
中醫治療利用推拿、針灸、中藥等治療與脊柱側彎相關的軟組織勞損。繼而以手法治療矯正移位或錯位的關節,改善脊柱關節的活動性。因應患者個別情況,中醫師也會安排患者接受理療按摩療程,加強調節肌肉張力。脊柱側彎患者必須改善日常生活姿勢,避免單邊性工作,及不良坐姿、睡姿等。另外,脊柱側彎患者更要進行適當的運動以調節脊柱週邊肌肉的鬆張程度、增加肌力及改善其柔韌度。大約70-80%病人於治療後都可改善側彎情況。

脊柱側彎度介乎 2040度者可考慮配戴矯形支架,但長遠效果並不顯著。若脊柱側彎度數大40度或有影響心肺功能跡象的患者則有可能需要做矯形手術,但由於手術存在風險,故只建議病情進展速度較快和弧度較高的人士進行。

脊柱側彎幅度越少,矯正機會愈大,所以務必及早檢查,從速醫治。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指在足底筋膜與跟骨接位處出現疼痛。
病徵:
腳底筋膜炎患者最初出現的不過是腳跟痠痛,但日積月累情況惡化,一日早上起床,當腳跟第一步著地時,會痛得很厲害,當步行了數分鐘後,痛感會漸漸減退。雖然短暫的步行可以減輕腳跟的痛楚,但是當步行、站立或跑步的時間久了,痛楚又如影隨形的慢慢浮現。


導致:病情繼續發展,最終會引致足跟起骨刺。最後因行走時,為了避免腳跟疼痛而步姿相應地改變。腳部著力的不當,引至髖、膝、踝等關節產生毛病。下背痛,脊骨移位也是常常與長期腳底筋膜炎有關。當骨刺形成後,行走時,跟骨滑囊,跟底脂肪墊,及腳底肌膜,會受骨刺的擠壓和刺激,不斷導致發炎引起疼痛,到其時治療的困難度就大為提昇。


原因:體重過重,穿高跟鞋,扁平足,過度行走等都是引發腳底筋膜炎的原因。


腳底筋膜炎治療
定型腳墊:訂做合適的鞋墊來改善腳部力學機制。
中醫正骨:矯正於足底筋膜,舒緩筋膜的張力及增加血液循環。
運動治療:可多作足部運動鍛鍊,增強足部及腳掌筋肌。並應保持良好的站勢,避免損害足部及腳掌。
家居運動:熱敷浸腳,可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腳筋。
1. 用溫熱水浸腳 10 分鐘後,塗少許潤膚乳液,用手輕輕按捏腳弓,是向上施壓,而非在疼痛的地方按壓。
2. 坐著用腳輕踩小球或圓狀物件,運用腳底輕輕滾動球,按摩刺激腳弓;鞋子要注意換成氣墊,而且是軟底的,不要站立或走動過久。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手指屈肌腱鞘炎

本病常發生於拇長屈肌肌腱或指屈肌肌腱的掌骨頭處。掌骨頭的掌側面正是屈指肌腱骨性纖維管的近端開口部,整個肌腱的滑動部分在其周圍均有滑動的腱旁膜。屈指肌腱通過狹窄的腕管,進入掌部尚無明顯的狹窄部,進入手指部分即在纖維管內滑動,尤其纖維管的開口部最為狹窄。

病因 

原發性的佔多數,只有某些病患是有伴發的扳機指,如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痛風等。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多為逐漸形成,偶有因一次過度用力而發病者。
2.本病的早期症状是手指活動不利,掌指關節部的掌面酸痛不適,尤以早晨起床或勞累後症状明顯,握硬物時疼痛加重。勉強伸直手指時,在某一角度出現交鎖或彈響。患手喜熱怕冷,熱水浴後稍有舒適感。
3.檢查可在患指掌面的掌骨頭處觸及因腱鞘肥厚而出現的硬結壓痛明顯。用一手拇指放於患指掌指關節的掌面,余指置之背側,囑病人屈伸傷指,可觸及肌腱的膨大部在皮下滑動或有彈動感(或聞及彈響聲)。如管腔嚴重狹窄,則膨大部不能通過,也就觸及不到肌腱的滑動,但有壓痛,手指末節不能全屈與伸直。
 
醫治

手法治療(按以下三個步驟施術)
 
1)過伸傷指捻揉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一手將傷指保持過伸位,另手食指放於掌指關節背側作支點,拇指置於掌指關節掌面做捻揉動作數分鐘,用力要由輕到重,使局部的堅硬壓痛點軟化。
2)撥伸傷指迴旋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用一手固定傷指的掌骨遠端,另手捏住傷指末節,作對抗的撥伸動作,並按順時針方向迴旋搖動掌指關節5到十次,以增加掌指關節的活動幅度。
3)過度屈伸傷指法 病人取取坐位。術者一手固定腕關節,用另手拇、食指捏住傷指末節緩慢的作極度北伸活動數次;而後,再將傷指逐漸地盡量掌屈活動數次。
 
以上三步手法做完後為一節,連做三節為一次治療,在每次手法後應取內關大陵合谷後溪神門俞穴進行按壓、點揉結束。 

以上手法每次十五分鐘左右,每日一次,二周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