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

何謂「天灸療法」?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在一年中最熱最冷兩段日子,利用辛溫助陽藥外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或患處,利用中藥藥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充血,甚至起泡,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調動機體免疫功能,達到治療疾病、溫肺逐痰、健脾補腎的作用利用。


「天灸療法」理論依據及作用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有病才會見醫生,由醫生診斷患甚麼病然後處方藥物。中醫學的理念則講究「治未病」及標本同治,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強調「天人合一」及人與天時相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病冬治,冬病夏治」。

在未病之前先做好防禦來避免疾病發生。天灸其實是藥灸療法,不需燒艾,亦不需用針,而是利用天時(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藥物,達到刺激穴位,由表及裡,循經絡到臟腑來調治氣血陰陽,扶正袪邪;同時藥物貼敷於體表產生的熱效應可起到溫經通絡、祛寒除濕、通痹止痛的作用,並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對一些在冬天會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冬病」發揮在夏天防治的功能。


「天灸療法」的時間

中國民間一般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三伏天三九天乃是中國古代人民從長期觀測中總結出來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兩段日子。中醫亦於三伏及三九進行天灸療法,藉著這兩段日子的特性,為病人作針對性的治療。

「三伏天」

「三伏天」處於夏季,總共有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由夏至後開始計算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末伏則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因此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效果最好。

所謂「庚日」是指中國的「干支」記日法中帶庚的日子,中國古代以十日為一旬,並分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三九天」

「三九天」處於冬季,從冬至這一天算起的九天稱為「一九」,往後順數每隔九天為一階段,稱「二九」、「三九」九九八十一天,冬至為「數九」。

此段時間,天氣寒冷,人體肌膚腠理不固,衛外機能不全,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故於「三九天」進行天灸治療,可袪除寒邪、扶助正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對於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體虛易感冒、慢性胃炎等,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三九天」之天灸療法亦可作「三伏天」天灸的補充和延續,加強治療效果。


天灸法的特點

高效、安全、經濟、副作用小


「天灸療法」適應症

天灸療法能適合任何體質的人群,有治療及保健作用。對體質偏虛、陽虛以及風寒濕型痹症(疼痛)患者,療效更佳。

主要適應症有:
  1. 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常年性感冒等宿疾。
  2. 臟腑功能不足所致虛寒性病症:虛寒性胃痛、慢性結腸炎。
  3. 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常年易感冒者(包括小兒)。
  4. 消化道疾病︰如成人虛寒性胃痛、慢性腹瀉。小兒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
  5. 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腎虛腰痛、膝關節炎、非活動期的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6. 婦女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腰膝痠軟等各種虛寒性婦科疾病。
  7. 小兒疾病︰消化不良、厭食、體虛易感冒、哮喘等。
  8. 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成人(包括婦女)及兒童平常虛弱多病屬體質偏寒者。

「天灸療法」禁忌症
  1. 合併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內臟疾病及肺癌患者。
  2. 孕婦、血症、新近外感發熱和陰虛發熱等發熱患者。
  3. 過敏體質者。
  4. 皮膚對葯物特別敏感者;皮膚潰爛者等。

「天灸療法」的常見反應
  1. 敷貼於皮膚上會有稍許刺激性如燒灼感,皮膚輕微的局部紅腫和稍許的刺痛、發紅、灼熱、瘙癢。大多數病人在前半小時有以上症狀,之後基本消失。
  2. 部份人有起水泡的現象。

溫馨提示及注意事項:
  1. 由於很多疾病要在頸背部、腹部、腰部、腿部進行貼葯,所以建議最好是選擇深色的、較寬鬆的衣服,避免葯物弄污衣服。
  2. 天灸當天需注意戒口,避免進食任何“發物”,即雞、鴨、燒鵝、牛肉、蝦、蟹、海產品、花生、韭菜、芋頭等。有條件者當天可沖熱水涼以鞏固療效。另外不宜吃冷食,如冰淇淋、冷飲等,以防損傷正氣影响療效。
  3. 若皮膚發生嚴重疼痛不適或燒灼難忍的感覺,則須立即撕下敷貼。
  4. 若敷貼處局部出現紅腫、發熱、痕癢、疼痛而無水泡者,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
  5. 若敷貼處局部已出現水泡,切勿搔抓,以免造成感染,亦不宜使用凡士林;可以消毒膠布虛掩患處,避免衣服碰撞。若不慎抓破水泡,應以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再外塗消毒藥水,並以消毒膠布外敷。每天替換,數天至一週可自行結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