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有緣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頌持。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複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全文摘自:http://book.bfnn.org/books/0040.htm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淨土宗簡介】

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亦即: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及教團組織,即稱為「宗」,也稱「宗派」。

中國佛教共分八宗[即(1)法性宗(三論宗);(2)法相宗(瑜伽派);3)天臺宗;(4)賢首宗(華嚴宗);5)禪宗;(6)淨土宗;(7)律宗;(8)密宗(真言宗)]。其中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淨土宗由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要弘二門之教判體系,確立一心五念、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等心行業規範;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特色。

【淨土法門簡介】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


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淨土思想是完全依據《淨土三經》。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北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淨土法門就如印光大師所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因此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

很多林醫師的病人都知道林醫師是一位很有愛心的佛教徒。從網上發現一編文章,為林醫師與佛結緣的見證。與大家分享。

兩日一夜 大學生佛學初體驗

  許多人說,社會的未來得靠年輕一輩來承擔,而佛教的傳承同樣有賴年輕人的支持。一般對佛教認識不深的大眾,都覺得佛教是個「呆板過時」的宗教,不少年輕學子亦有此想法。有見及此,在各方大德正積極研究佛教改革的同時,一班有心的大學生亦致力推動佛教普及化,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佛教。

 在上月中,本港僅有的三間大專院校佛學會「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中文大學學生會佛學會」及「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聯同兩個年輕的佛教團體,分別是「國際佛光青年團香港弘法青年分團」及「香港佛教聯合會弘法使者」,合辦了一個學界的弘法活動「佛教文化體驗營」。

  是次活動不限參加者的宗教背景,旨在讓入營人士接觸佛教的文化、基本知識,以及體驗寺院生活,是近年學界中最大規模的佛教推廣活動。

體驗營活動豐富

  港大佛學會前主席的黃大榮(Terry),今年雖然已是Year 3學生,但仍為佛學會所辦的活動而奔走。由於他身兼佛學會代表及弘法使者的「雙重身分」,這次「跨團體」性質舉辦的「佛教文化體驗營」便由他負責聯絡,「不過很多策劃、搜集資料的事務,都有珠海及中大的同學來幫忙。」

  在兩日一夜的「體驗營」中,節目都安排得「密密麻麻」,Terry向記者展示日程表,「第一天由佛教學院的法師向同學介紹寺院禮儀,例如頂禮、問訊及用齋(又稱「過堂飯」)規矩,還有學習做早晚課(即唸誦經文)和禪坐。」同學們在第二天早上5時半便要起,參與早課及坐禪,然後才開始上課,由法師介紹佛教法器,及由佛學會幹事解說佛教的基本知識及文化。

校內佛教風淡薄

  負責搜集資料及講解的,除了Terry,還有中大及珠海的佛學會會長侯松蔚和鄧健誼。

  雖然中大以中國文化根基深厚見稱,但侯松蔚坦言:「這不表示中大的學佛氣氛比其他大學濃厚,我認為校內的學佛風氣尚未成形呢。」

  坐在一旁的珠海佛學會會長鄧健誼卻表示,相比其他兩間大學,珠海的情況可算不俗,「近兩年我們都有在校內舉辦浴佛節,發現不少同學都對佛教感到興趣,大概是因為有愈來愈多媒體提及佛教吧。」

  為了讓未接觸過佛教的同學能對佛教有一個基本而全面的認識,幾位幹事在籌劃「體驗營」的活動時,皆費煞思量,「我們希望『逐步深入』地介紹佛教,由一些外在的儀式,如禮佛、拈香等,到基本的知識,如佛陀生平、歷代高僧行誼,並和同學談談現今佛教所要面對的問題。」鄧健誼說。

學界與佛教界的橋樑

 「佛教文化討論」是這次活動的重點之一,藉不同的討論題目,參加者可各抒己見,表達對佛教的觀感。「我們設定了五條題目,例如探討同學對佛教徒的觀感、比較不同宗教的傳教手法,還有討論道教與佛教的分別,並研究以旅遊帶動佛教發展的辦法是否可行。」

  Terry表示希望這種討論形式能為參與者帶來啟發,而自己亦可藉此作出反思。「我們希望成為年輕學子與佛教界的一道橋樑,將現時年輕人對佛教的期望、要求,反映給佛教界人士知道。」三位學界代表一致地說。

招募會員 經驗難忘

  Terry曾跟記者說起在新生註冊日為佛學會招募會員的「難忘」經驗:「我在佛學會的攤位前向新同學派發傳單,並邀請他們入會。大部分新生一聽到『佛學會』三字,便立即表示不感興趣,有的甚至驚訝大學內竟有佛學組織的存在。更難受的是,儘管我的咬字已非常清晰,但仍多次被新同學誤將『佛學會』聽成『化學會』。」

  一直對弘揚正信佛教抱有熱誠的Terry,不下數次跟記者慨嘆說:「真沒想到處身於高級學府內的優等學生,竟會對充滿智慧的佛教抱如此冷淡的態度。」

參加者心聲

  就讀於港大中醫學系的林達興(Samuel),自從參觀過國內的寺院後,便對佛教產生興趣。這次剛好看到招募營友的告示,便馬上報名,「我覺得這個營辦得不錯,既可以學到佛教的歷史及文化知識,又可體驗到佛教的修行方式。」

  以前從未試過「坐禪」的Samuel,這次就與其他參加者一起進行了一小時的靜坐,「最初有點不習慣,但放鬆後就覺得自己的內心逐漸變得清靜,不但放下了入營前的諸多牽掛,人也變得精神得多。」

  「以前會以為信佛的人不大健談,就算講道理也是很嚴肅,又或一開口就高深莫測,要有『慧根』才會明白。但這次我所接觸的出家人,都是用很淺白的用字來教授寺院規矩,而且很了解我們非佛教徒的想法,令人覺得很有親切感。」



撰文.攝影:鄭鳳
[來源:成報 – 20031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